“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基层作为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在我们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发展,更是提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村必须富;……”。然而现在我国仍面临着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结构性矛盾还未破解等问题。2020年作为我们全面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更需要基层干部俯下身子,站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以改善贫困群众生活、改变贫困群众精神面貌为己任,脚踏实地发挥作用,切实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
扎根基层,要俯下身子办实事。“到基层去、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扎根基层、奋斗奉献,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坚定信念、什么是爱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今天280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他们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不仅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社会的点赞,也为自身成长进步积累下宝贵财富。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基层是砥砺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热熔炉。我们年轻干部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了解人民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需求什么,这样可以更好地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才能更好树立群众观点,进一步陶冶高尚情操,锤炼优良作风。
扎根基层,要亲力亲为解民忧。“我是人民的勤务兵”,这句话是主席2013年在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走访的回答。十八洞村曾经偏远贫穷的小山村。多亏了和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进,彻底改变了整个村子的命运。现在的十八洞村村民收入增加了,年轻人增加了,全村人致富奔小康的心气足足的。亲力亲为为民解忧,就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促落实。基层工作繁琐复杂,要获取村民认同、支持、信任绝非易事。很多政策却因为传达不及时无法在基层落到实处,所以,基层干部要真的想人民之所想,及人民之所及。要学会说“土味话”,把村民能不能听懂、能不能理解、能不能贯彻作为衡量上级政策落实与否的“标尺”。用群众的口碑、百姓的笑脸、村民的幸福作为检验的依据。
扎根基层,要因地制宜找方法。重庆市秀山县官庄街道新庄社区任驻村第一书记从2019年开始,用产业发展建设为引领,采取“公司+农户+集体经济”的经营模式发展产业,形成产业发展多元化格局,建立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帮助群众增收。引进龙头企业,流转土种黄精,带动周边农民务工,增加劳务收入。大力发展扶贫车间,极大的解决了老百姓就近就业问题。曾经有名的重度贫困村杨树村,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古建筑修葺一新,竹木栅栏,青石台阶,小桥流水的景观设计,让昔日的重度贫困村华丽转身。人民真正过上了好日子。扎根基层的青年干部用自己的能力改变着这个村子,俯下身子听民声,因地制宜找出路,挥洒自己的汗水,践行自己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