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结构化面试中,常借助政策理解类的题目考查考生的时政素养。这一类型的题目往往让不少考生伤透脑筋:一是知识积累少,不了解相关政策;二是找不到分析政策的方向和角度,难以分析政策的利弊。接下来,小编就来谈谈政策理解类型的题目,应如何让分析更有深度呢?
【例题展示】
2021年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反食品浪费法》,旨在坚决制止餐饮浪费现象,对此,谈谈你对《反食品浪费法》的看法。
【存在问题】
1.不清楚背景。不了解《反食品浪费法》出台的社会背景、现实需要,分析时无从下手。
2.维度狭窄。不知道除了分析意义外,还能分析什么,只好围绕一个要点,重复表达。
3.问题套路。在分析政策问题时,不管政策本身是否需要分析问题,会习惯性地谈一些普遍适用的问题,比如无法落地、群众不支持,导致答题套路化。
4.对策空洞。对策只有主旨句,没有建设性意见,内容展不开。
【解决方法】
1.分析政策出台背景
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是基于一定的社会条件和背景,有其客观的目的和出发点,可以先分析政策的背景,如:
①我国国情所决定: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人均耕地面积排在126位以后,人均耕地面积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虽然粮食能够达到连年丰收,但是粮食中长期供求仍呈紧平衡状态,影响粮食安全的潜在风险隐患依然存在。
②浪费情况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中国城市餐饮每年食物浪费总量约为1700万吨至1800万吨,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
2.分析政策的目的意义
①从立法层面:将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从道德倡议上升为法律规范,为整治食品浪费、扭转奢靡的社会风气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约束。
②从美德方面:勤俭节约一直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虽然我们现在不再为食物问题而发愁,但是也绝不能随便浪费粮食。《反食品浪费法》的通过有利于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形成节约食物的良好风气。
③从责任划分方面:设定了法律责任,明确各级政府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的职责任务,规范公务用餐、餐饮服务经营者等食品经营者的行为,引导个人和家庭树立正确消费理念。
3.分析政策可能性问题
这一步是为了体现考生分析问题的深度,但也要就题论题,对于较好的政策可以不分析问题,对于确实在落实中存在阻碍的再进行详细分析。
如:《反食品浪费法》目前还缺乏相应的标准细则,在执法过程中更多的只能从商家是否诱导客人过量点餐等方面进行调查取证,最终处罚只能是教育,惩罚力度不足。
4.提出优化解决的对策。
①针对政策可能存在的不足,提出优化措施。
如:加强标准化建设,可以尽快形成覆盖餐饮食材采购、仓储、加工、运输配送、经营服务、餐厨回收等全产业链的节约型餐饮标准体系,做到“标准化”就能对“浪费”进行准确的定性,从量化走向质化,为厉行节约、制止餐饮浪费提供标准支撑和执法依据。
②针对政策初衷所需要解决的问题,除本政策外,其他有效解决办法。
如:引导全社会参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抑制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帮助人们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进而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素养,形成良好社会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