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长江作为“母亲河”,是一座生态宝库,然而长期以来,受水域污染、过度捕捞等影响,长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渔业资源越捕越少,生态越捕越糟,渔民越捕越穷。为此,按照国务院部署,2021年元旦前,长江流域将实现全面禁捕,开启长江“十年禁渔”,长江“捕鱼人”变为“护鱼人”。
【公考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捕鱼是为生计,护鱼为了子孙。由捕到禁,是一个根本性的调整。为了安置好渔民,中央作出部署:一方面是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对各地的禁捕工作给予适当的支持,积极引导退捕渔民上岸和转产转业。同时,将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按规定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在用好中央补助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渔民安置保障等支持力度,根据渔民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等情况,各地制定有针对性的转产转业安置方案,拓宽就业渠道,创新开发公益岗位,聘用退捕渔民加入“护鱼员”队伍。
[综合分析]
“十年禁渔”原因几何?
一方面捕捞方法不当。江湖里开始出现电捕鱼、迷魂阵等“断子绝孙”式的捕捞方法,破坏长江的水生生物的多样性,生态形势严峻。总书记讲“长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科学家说,长江的生物多样性已经到了“无鱼”的等级。长江当中的微笑天使——长江江豚,实际上也处于极度濒危的状态。另一方面。长江的鱼类一般来说,它的寿命是3至4年,所以用10年时间,可以让鱼类有三到四代来休养生息。科学家也预测,十年禁捕以后,长江可以恢复到大概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生物多样性水平。
“十年禁渔”效果如何?
铤而走险者有之。由于少数人的消费习惯,非法捕捞野生江鱼有利可图,一些人受利益驱使铤而走险,部分不法分子非法捕捞野生江鲜。钻法律空子者有之。出现商船船员利用小艇捕捞、生产性垂钓等新情况,目前针对使用多线多钩、长线多钩、单线多钩、爆炸多钩等生产性垂钓行为并没有相关处罚条款。
此外,非法捕捞的群体构成日趋复杂。专业渔民违法捕捞案件占比少了,反而一些原先并非渔民的人在利益驱动下开始偷捕,且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手段隐蔽。一些社会闲散人员也常常使用简易捕鱼装置冒险偷捕,随机性、机动性、分散性较大。加之水域点多面广,执法面临新挑战,人手少、装备不足等问题凸显。
为全局计,为子孙谋,不只是禁渔,长江母亲河的生态环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用心去守护!一定要把“禁渔令”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