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2020年5月,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联合发布了《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报告显示,2019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普及率达93%,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差距进一步缩小。
这份报告呈现的内容,有不少值得关注。比如,城镇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9%,农村未成年人达到90.3%,其中留守和流动儿童分别为77.7%和83.6%,城乡未成年人网络普及率的差异较2018年的5.4个百分点下降至3.6个百分点。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手机等移动上网工具跨越城乡鸿沟,无线网络覆盖面越来越广,上网速度越来越快,上网费用越来越低,使得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差距不断缩小。
【专家解读】
[提出观点]
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既需要互联网企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特别是学校和学生家长的密切配合,增强防范意识,才能使防沉迷工作产生良好社会效果。
[综合分析]
报告显示,互联网对于低龄群体的渗透能力持续增强,32.9%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这充分说明,与“90后”相比,“00后”乃至“10后”身上的网络原住民特征更强烈,网络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更加不可或缺的角色。由此,也给学校、家庭、相关企业、监管部门在营造健康网络环境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未成年人网络普及率差距进一步缩小,是一个积极现象。但由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差异,有些孩子可能通过网络学习新知识、满足求知欲,有些孩子则习惯利用网络玩游戏,更容易成为网瘾少年,这一点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体现得比较明显。未成年人具有自制力不强、信息甄别能力较弱、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不足等特点,如果不能整体提升城乡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普及率缩小带来的到底是数字鸿沟的缩小还是扩大,将很难说。
[参考对策]
面对未成年人网络普及率提升、触网年龄下移的现状,学校网络教育必须跟上形势,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广大农村地区,学校要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学校的网络教育不应局限于让未成年人利用网络进行在线学习。在培养学生的上网技能外,还应更注重培养学生信息筛选、辨别的意识和能力,教会他们在海量互联网信息中披沙捡金、独立思考,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防范网络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不法侵害,引导其在互联网空间内文明、理性地表达自我。可以说,今天未成年人所接受的网络素养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互联网空间的环境。
家庭是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重要阵地。但是长期以来的网络教育缺失,导致家长网络素养就不高,频频成为各种网络谣言、骗局的受害者,所以要发挥家庭的积极作用,首先还得广大家长补课。相关互联网企业、监管部门也必须履行社会责任和监管责任,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努力营造健康、绿色、安全的互联网环境。
光明网:网络素养要从娃娃抓起抓好 李一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