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安徽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教育管理要用对人工智能

2019-09-20 安徽公务员考试网

  本期为各位考生带来了2020年安徽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教育管理要用对人工智能。要想申论成绩好,关注热点不可少。安徽公务员考试中,申论是最能拉开考生成绩的一门科目,积累对于申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安徽公务员考试网温馨提示考生阅读下文,相信能给考生带来一定的帮助。
  更多安徽公务员考试复习技巧详见2020年安徽公务员考试复习用书
  仔细研读下文>>>申论热点:教育管理要用对人工智能

  【背景链接】
  近日,澎湃新闻获悉,江苏南京的中国药科大学在部分试点教室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用于日常考勤和课堂纪律管理。学生进教室后自动识别个人信息,系统自动签到签退,全程监控学生上课听讲情况,就连你发呆、抬头低头、打瞌睡和玩手机等动作行为都能被识别出来。

  目前,学校仅在两间教室试点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后期,学校将根据教务部门反馈意见,视情况而定是否在所有教室都安装人脸识别系统。此事连日引发关注与热议。

  国内已有学校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如苏州中学园校区、深圳市福田区香竹中学,及东莞理工学院等,但大多用于门禁刷卡、食堂支付等场景,监控学习状态的功能并未普遍应用。上个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蔷薇小学将人脸识别带入校园,通过智能课堂评价系统、智能环境分析与控制系统和智能教师培训系统这三套“AI+学校”系统,对学生和教师进行监控。此举同样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人脸识别走入教室并非中国独有,近日,瑞典一所高中用人脸识别监测学生出勤,被罚款20万瑞典克朗。此案引发了关于在教育机构中进一步应用AI技术问题的讨论。

  【各方观点】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主动性的提高,都以学生人格尊严得到充分尊重为前提,在相对开放活跃的环境中,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这才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

  ——新京报

  在简单粗暴的技术思维背后,可能是对大学教育的错误理解。这种技术监控手段,和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自主发展的理念背道而驰,其关注重点是学生有没有“听话”、有没有按照老师的指令行事。我们需要培养的不是课堂表现好、善于速记的人,而应该是有独立思考和见解的人。

  ——敬一山(央视网评微信公号)

  对于大学管理者而言,或许还是应该尊重学生们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习节奏的权利,对其自觉自律的意识和能力保持起码的信任。教室内过于“发达”的人脸识别系统,从根本上破坏了大学的教学文化和人文传统。

  ——光明网-时评

  “管理思维”和“教育思维”缺一不可。既要善于向科技借力,提升管理的效率,让学生对学习重视起来;同时也不能过度依赖管理,要着力于提高教育质量,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就这点而言,课堂人脸识别可以采用,但应该注意使用的分寸,能满足基本管理目标、不伤害学生自尊为好。

  ——南方日报

  【深度分析】

  (一)人脸识别系统用于课堂管理的原因:

  1.当前存在大学生自律不够、学风不浓的问题。

  2.人脸识别技术一定程度上可以高效率地进行考勤,还可以发现和捕捉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助于激励和鞭策学生回归自己的角色定位,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

  3.高校从事学生管理的干部压力大、任务重,他们多半已经形成“管理本位”思维,力求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约束,保证不出事、自己不担责,对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强度的管理措施情有独钟。

  4.大数据分析、“互联网+教育”的大趋势,AI技术的发展。

  (二)人脸识别系统用于课堂管理的危害:

  1.管理系统的数据如果只用于教师和管理人员掌握学生动态,或许并不侵犯隐私。但系统把学生一举一动都纪录在案,会无形中增加学生个人相关信息泄漏的风险。

  2.教学管理滥用科技手段,缺乏人性化。

  3.引发学生对课堂的反感,影响学习的积极性,最终损害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三)人脸识别系统用于课堂管理引发争议,我们从中能得到的启示:

  1.校园管理应坚持审慎谦抑的规则底线。教育管理是有边界的,不能打着“为你好”的旗号为所欲为。

  2.教育管理者们要改革理念、与时俱进、加强学习,集思广益,检讨和反思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缺位,不断提高法规意识与科学管理的水平,扭转学风。

  3.教授教师们调整教育方法,提高课程质量与管理水平,提高讲台上的魅力。

  4.科技企业坚持正当性、数据隐私保护等核心原则,接受社会的广泛建议和监督。

  5.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厘清隐私和效率的权衡、学生隐私保护的边界。

  【参考文章】

  全程监控学生上课?别把人工智能用错地方

  继上海一小学计划启用人工智能系统,对学生打哈欠等进行监控后,澎湃新闻又报道,位于江苏南京的中国药科大学正在部分教室“试水”安装人脸识别系统:学生进教室后自动识别个人信息,系统自动签到签退,全程监控学生上课听讲情况,就连你发呆、打瞌睡和玩手机等动作行为都能被识别出来。

  加强课堂教学管理,严抓教学纪律,的确是高校的责任。必须明确,大学生逃课、“替同学答到”等现象在各地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是不可否认的现实。放任学生不来上课,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也是学校管理者的失职。在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背景下,改变“快乐的大学”,当然就必须严格教学管理。因此,包括家长在内的公众都对学校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持支持态度。

  但关键在于,学校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加强管理。安装人脸识别系统全程监控学生上课听讲情况,“学生是否认真听讲,课堂上是否抬头低头,抬头低头了几次,抬头低头了多长时间,低头是否在玩手机,是否闭眼打瞌睡,都逃不过人脸识别系统的‘法眼’。”这恐怕不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正确姿势,而是让教室变成令人窒息的监狱。全程监控学生的上课情况,恐怕只会让整个教学活动变为表演。管理者或许能得到理想的教学数据,却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如果过度依赖监控数据来评判课堂效果,也可能沉浸在虚假的数据中,而忽视了学生的真实课堂体验。

  教育是非常专业的事,利用新的技术手段进行一些教育试验不是不可以,至少要经过必要的论证程序。就这个人脸识别系统而言,这是哪个部门、什么人决定引进的,花了多少钱,经过了怎样的论证程序,都有必要交代清楚。随着我们国家教育投入增加,现在很多高校的经费相对比较富裕,但是怎么花好这些钱,却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议题。高校“三公”经费公开这些年有所推动,但整体还是比较粗糙,不利于师生和公众监督。就人脸识别对教育的利弊,如果能更充分地征询师生代表的意见、进行公开的论证,也许就可以避免这种先试水再说的现象。所以,人脸识别系统引进课堂的争议也再次提醒,大学的很多决策应该有更透明、更专业的决策程序。

  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使命,“互联网+教育”也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但是切莫让校园信息化、智能化,变成了校园监狱化。教育需要灵魂和情感,教育技术手段的创新必须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基本的教学规律,而最基本的一条便应该是把学生当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主性,而不是总想着用监控的方式把学生拴在课堂,让学生目不转睛盯着教师。否则,“互联网+教育”就可能走向歧路。

  资料来源:光明网、央视网评,有整合修改

分享到

切换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