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安徽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践行绿色生活

2019-07-15 安徽公务员考试网

  本期为各位考生带来了2020安徽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践行绿色生活。要想申论成绩好,关注热点不可少。安徽公务员考试中,申论是最能拉开考生成绩的一门科目,积累对于申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安徽公务员考试网温馨提示考生阅读下文,相信能给考生带来一定的帮助。
  更多安徽公务员考试复习技巧详见2020年安徽公务员考试复习用书
  仔细研读下文>>>2020安徽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践行绿色生活

  【背景链接】

  微信朋友圈里,有人晒出厨房里一字排开的4只垃圾筒;办公室里,同事们因为“小龙虾壳算干垃圾还是湿垃圾”争得面红耳赤;家里面,小朋友把刚从学校学会的垃圾分类知识教给爷爷奶奶……将于7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成了上海市民的环保动员令,也映照着市民对绿色风尚的追求。

  有专家称,垃圾分类进入了“强制时代”。让“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由墙上的标语,变为法律之下的全社会集体行动,需要更加精细化的城市管理、市民的积极配合,同时也需要生活习惯、消费理念乃至相关行业商业模式的改变,从而形成全社会的环保合力。

  [提出观点]

  垃圾分类看似小事,却需要所有人的付出,也将改变几代人的生活方式。干净、整洁的环境背后,是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和成熟的环保理念。只有人人行动起来,转变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才能让环保意识成为生活中那条细细的红线,推动绿色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

  [权威论述]

  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习近平

  [原因]

  1、知识缺失导致意识缺乏。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王灿发表示,造成垃圾分类无法推行的原因有很多,但首先是人们的意识问题。“公众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不是特别了解。”

  不过王灿发也承认,从客观角度说,我国大多数居民居住在密度很高的公寓,家中面积普遍不大,无法像国外居民那样在自家院子中放置很多用于垃圾分类的垃圾桶。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垃圾分类的不便。

  大多数城市将生活垃圾分为四大类: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陈同斌认为,这种分类方式不太利于公众的准确理解,即使政府有关部门和媒体不断宣传、教育和引导,大部分居民可能也不具备垃圾完全分类的知识。

  2、管理挑战大于技术挑战

  垃圾分类的系统运行需要投入的资源和动员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当时我国的整个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单一而不健全,跨越时代阻碍去推进垃圾回收,的确也遭遇诸多现实问题,比如垃圾处理配套设施短缺,缺乏现代化、多元化的处理装置,使得焚烧、填埋成为主要的处理方式。

  [对策]

  1、明确了不同类型垃圾的处置方式。“所以要想有效推行垃圾分类,分类方法要更加简单。”中科院地理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陈同斌分析称,越复杂的方法实施起来就会越困难,分类标准应进一步优化,与信息化手段相结合。垃圾分类的目的是垃圾处理。只有明确了不同类型垃圾的处置方式,才能反推和建立相应的垃圾分类和处理方式,垃圾分类的整个链条才能完整和持续运行。

  2、需要在法律制度层面上推一把,把环保意识转化为社会共识和集体行动。垃圾分类的刚性制度和市民的环保意识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不可能等到环保意识完全成熟之后,再让相关措施落地。这次上海的《条例》公布后,很多市民拿出了复习考试的劲头,钻研起了各种垃圾分类的问题:用过的粽叶算干垃圾,还是湿垃圾?家里的宠物粪便算什么垃圾,要不要冲进马桶里?这一现象说明:正是在制度的推动下,在垃圾分类的实践过程中,相关理念才能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文明自觉,进而推动树立绿色风尚的标杆。

  3、环保意识,最终要落实到人们的生活细节中。不可否认,突破生活的“舒适区”,告别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对谁都不轻松,但向前跨出一步,才能望到更远的风景。大家总是向往干净整洁的环境、期待成熟的垃圾分类制度,轮到自己实施时,才更深体会到细节的重要。小区的垃圾房改为定时定点开放,生活的节奏要匹配上垃圾房的开放时间;买菜时,带上帆布袋子,尽量不用塑料袋;出差时,带上便携式的洗漱用品……一些关乎环境保护的宏大命题,也与个人生活细节的改变有关。

  [精彩标题]

  提升环保自觉 崇尚绿色生活

  中国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

  为了“史上最严”垃圾分类,这座城市拼了!

  [精彩开头]

  今天,践行绿色生活、实现垃圾减量、破解“垃圾围城”的城市困局,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一段时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超大城市先后就生活垃圾管理建章立制,通过督促引导,强化全流程分类、严格执法监管,让更多人行动起来。

  垃圾不分类,城市两行泪。以上海为例,12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能堆满一座东方明珠,23天堆满一座环球金融中心;以郑州侯寨垃圾填埋场为例,2005年投用,当时预计使用到2027年,但目前已基本填满……

  垃圾分类,并不是很容易的事;垃圾分类,对普通中国老百姓来说,并不算一个陌生的词汇。早在1957年7月12日,《北京日报》头版头条就刊载《垃圾要分类收集》一文,这是我国首次提出“垃圾分类”概念。2000年6月,8个城市开启垃圾分类收集试点。然而,将近20年过去了,垃圾分类的效果仍不尽如人意。这背后有何原因?垃圾分类处理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精彩结尾]

  知行合一,关键在行。进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就是打破这个怪圈的钥匙。当然,监督和处罚必须到位。下一步,向居民覆盖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是更难的工作,但必须往前走才有希望。

  来源:人民时评

分享到

切换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