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考状元”多出自教师和公务员家庭?

2019-05-30 安徽公务员考试网

  前几天无意中看到某机构发布的一组数据:2007年到2016年十年时间,全国录取的760名“高考状元”中,有35.09%来自于教师家庭;18.62%来自于公务员家庭;12.62%来自于工程师家庭;11.39%来自于工人家庭;10.16%来自于农民家庭;12.12%来自于医生、律师、金融、证券等其他职业家庭。来自教师家庭和公务员家庭的“高考状元”占总数比例超过一半,所以该项数据得出的结论为教师和公务员家庭最盛产“高考状元”。
  很多人大概都有这样一种感觉:身边有不少学霸都是教师子女或公务员子女。为什么教师和公务员家庭更容易产出学霸或“高考状元”?有人说教师比较熟悉考试机制,能够对孩子进行相关训练,让孩子更具有应试能力;也有人认为教师和公务员家庭更容易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笔者不否认这些因素的存在,但这不是主要的,也不具有普遍意义。
  教师和公务员是有“文凭情结”的两个群体
  无论是高校教师,还是中小学教师,都是知识分子的主体,他们大多数都有高校学习经历,其中有不少还具有研究生学历。公务员群体的境况差不多也是如此。从近些年各地的公务员招录考试和教师招录考试看,现在没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几乎进入不了这两个行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通常都有“文凭情结”,而教师和公务员群体正是最有“文凭情结”的两个群体。
  因为他们对文凭看重,所以发自内心地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考取好大学。在这种氛围之下,孩子对学习非常重视。加上父母的长期督促,只要智力不差,孩子的成绩基本上都比较不错。
  教师和公务员有“文凭情结”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大多来自普通家庭,觉得考大学是实现人生反转的最好方式。前些年,人社部对中央机关录取的新公务员家庭出身做了一个调研,发现新录公务员来自工人、农民、教师、医生、个体户等普通家庭的占90%。教师群体中来自普通家庭的占比就更高了。既然来自普通家庭,就更能体会“知识改变命运”、“文凭改变出身”的重要性。对他们来说,读书最有可能改变命运!
  教师和公务员家庭更加注重良好言行习惯的培养
  教师和公务员家庭普通注重孩子的言语和行为。从“不说脏话”到“待人有礼”;从“懂得规矩”到“敬畏规则”,他们会在很多时候以身示范,正面引导孩子。
  好的言行习惯对提升学习成绩帮助很大。在提升学习效率上的作用更为明显。有些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不是智力不行,而是学习习惯很差。比如说,放学回家一边写作业一边吃东西;作业质量很差,家长或没有时间,或懒得过问,孩子自己也无所谓;没有“纠正错题意识”,考试或平时作业中的错题很少订正,偶尔在老师的强制要求下订正,也只是很随意的糊弄一下。而这些在教师和公务员家庭都不太可能出现,他们舍得耗上时间和力气帮助孩子建立好的习惯。
  相比较而言,教师和公务员家庭更重视家庭教育
  良好家庭教育的前提是良好的亲子关系。如果父母与孩子关系紧张,就不会有好的家庭教育。而教师和公务员家庭大多会在亲子关系上下一番功夫。他们会利用休息时间与孩子共同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或者花点时间陪孩子放松、玩耍,以拉近心灵之间的距离。在这点上,教师和公务员职业也有着一定的优势,毕竟他们的工作相对稳定、有规律。特别是教师,每年还有与孩子同步的“寒暑假”,良好的亲子关系比较容易建立。
  与孩子建立了很好的关系,实施家庭教育就顺手多了。很多教师或公务员就此成为了孩子真正的“良师益友”,他们教育孩子如何为人,如何做事;他们与孩子分享学习方法;他们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他们与孩子一起面对各种困难;他们努力以最好的教育策略与孩子交往。许多时候,他们通过日常培养和个人言行对孩子施加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
  2018年天津理科712分考生周同学,她的父母就是教师,虽然她父母很少具体过问她的学业,但她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一直对学习保持着极大的兴趣,并始终保持着读书的习惯。这就是言传身教的力量。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对人的一生影响至深的一种教育,也是一种终生教育。重视家庭教育的父母,孩子不仅能在学业上取得较大成就,品行通常也很不错。
  “高考状元”多出自教师和公务员家庭,应该至少与以上三点原因有关。但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有所出身教师和公务员家庭的学生学习成绩都很好,或品行不错,只是从比例上看,教师和公务员的子女学习成绩优秀的占比更多。我们身边也还是存在不少教师和公务员子女学习成绩很一般的情况。
  与此同时,教师和公务员子女所面临的压力普遍较大。有数据显示,在选择自行离世的学生中,出身教师家庭的所占比排第一,出身公务员家庭的所占比例排第二。更容易成为学霸,也更容易引发家庭悲剧,这大概就是“成就与风险对等”吧。

分享到

切换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