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肥西县落地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累计为61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担保融资2453万元,户均40万元,这是“劝耕贷”在安徽省农村纵深推进的一个缩影。截至2017年8月31日,“劝耕贷”已在全省63个县(市、区)落地,为4653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23.21亿元,有效解决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贵、慢”的发展难题。
什么是“劝耕贷”?安徽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叶斌给出答案:“劝耕贷”即以勉励、鼓励、奖励农耕为立意,构建“资源联手开发、信贷集合加工、风险共同管理、责任比例分担”的农业信贷担保模式。通过打造政银担“抱团”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的工作机制,推广“低成本、少环节、成批量、可持续”的支农信贷产品,解决因农业信贷抵押物不足,难以贷款融资的问题,满足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资金需求。
突破传统担保理念 重成长重信用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推进,新型农业发展主体蓬勃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也随之迫切。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抵押物和担保,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入不了银行信贷视野,导致融资难上加难。“劝耕贷”的出现破解了这个难题,立足于“诚信为王、成长优先”,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预期和诚信品格变为担保资源,改变了“抵押优先”的传统担保理念,创建了“成长优先”信贷文化。“大幅度降低了农户贷款的融资成本,也提高了农户贷款的可得性,农户现在拿到贷款比以前更加容易,贷款成本也大幅下降”。国家农担公司董事长张洪武也对“劝耕贷”给予了肯定,认为在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方面“劝耕贷”发挥的作用十分明显。
政银担错位把关 精准识别主体风险
将经营的成长性、主体的诚信度作为衡量信贷担保准入的主要标准,风险识别尤为重要。肥西县通过政府、银行、担保三方协力,分工明确,通过错位把关,为所有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档立卡,建立“融资身份证”,精准识别主体风险,保障了担保的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