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陌生复杂的“海域”,今年以来安徽经济巨轮平稳前行,呈现稳中有进、结构向好的态势。远航动力强劲,关键靠不断深化改革。
上半年,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5.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对全部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由59.7%提高到65%、夏粮播种面积下降的同时总产和效益提升……这些指标直观地显示,改革破旧立新,正让经济体“吐故纳新”,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新兴增长点不断壮大,民生福祉得到持续改善,在保持较快速度的同时,发展的质量在提升。
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壮大实体经济,才能抓住发展的“牛鼻子”。上半年各地坚定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做好“加减法”,把调存量同优增量、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同培育新兴产业统一起来。减少低端供给、无效供给,坚定去产能、降成本,为经济发展留出新空间;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培育新动力。
从效果看,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5382.5亿元,同比增长8.6%,比全国高1.7个百分点,居全国第7位、中部第2位,稳中有进态势喜人。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6.5%,同比低1.9个百分点,比全部工业低2.1个百分点;与之相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2%,同比高5个百分点。以改革真招换发展实效,推动增长动能加快转换,发展的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激发社会投资活力,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改革问题。毋庸讳言,长期以来,很多领域和环节上不合理的制度设计“卡”住了社会投资,影响了企业家信心。上半年一系列举措激发了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领域投资热情。从数据看,上半年全省第三产业投资7273.2亿元,增长11.2%;民间投资9099.6亿元,增长6.8%。显然,改革的力度提升了社会投资的“温度”。打破壁垒,放宽市场准入,简化行政程序,增强了民营企业投资的能力。
改革同样需要城乡一体推进。实践表明,农业农村发展好了,经济社会的全局才有可靠的“定盘星”。从今年夏粮看,在种植面积下降的情况下实现了单产和总产的“双提升”。这主要得益于新形势下各地抓住农业主要矛盾转变,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结构调整,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紧紧围绕正确处理农民和土地关系这一改革主线,各地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改革能不能持续深入,能不能凝聚最大合力,关键看是否让人民群众受益。上半年,我省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优化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户籍制度改革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变革。改革中,我省突出“人的城镇化”这个核心,深化配套制度改革,着力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子女教育、就业、医疗、社保、住房等实际问题,让更多人分享到发展红利。 改革没有休止符。当前全省经济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如部分优势行业生产下滑、投资增长后劲不足、企业成长速度放慢等。需要进一步增强改革举措的针对性,做实改革试点,切实做到谋划要实、推进要实、成效要实。面对新挑战、新问题,要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先行先试。要加大改革督察力度,严格按照改革任务落实“三察三单”制度要求,切实以真督实察倒逼真抓实干,以工匠精神、绣花功夫把各项改革继续推向深入,为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