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3 安徽公务员考试网
1.在科学界,我们希望论证中不出现任何“存在预设”。所谓存在预设,即预先设定命题中的主体存在。例如在“孙悟空有火眼金睛”这个命题中,并不预设孙悟空的存在,但在命题“有的花是红的”中,必须预设花的存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断定的是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物体必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个定律可能为真,但物理学家在表达和断定它的时候,并没有预设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物体存在。
从这段话中可以推出的是:
A.存在预设取决于命题主体是否真的存在
B.没有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
C.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不适用于现实
D.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论证中不存在“存在预设”
2.如果用户手机里安装了企业的手机客户端,那么就可以大大提高用户浏览手机时看到企业标识和名称的机会,进而达到宣传企业形象和品牌的目的,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上述结论的假设前提是:
A.手机用户数量增长势头强劲
B.手机客户端是项成熟的技术
C.手机用户有浏览手机的习惯
D.手机管制的时效强、成本低
3.记者采访时的提问要具体、简洁明了,切忌空泛、笼统、不着边际。《采访技巧》一书中尖锐地剖析了“您感觉如何”等问题的弊端,认为这些提问实际上在信息获取上等于原地踏步,它使采访对象没法回答,除非用含混不清或枯燥无味的话来应付。
由此可以推出:
A.记者采访时的提问如果具体、简洁明了,就不会给采访对象带来回答的困难
B.采访对象如果没法回答提问,说明他没有用含混不清或枯燥无味的话来应付
C.采访对象只有用含混不清或枯燥无味的话来应付,才能回答“您感觉如何”等问题的提问
D.诸如“您感觉如何”这样的问题,只能使采访对象抓不住问题的要点而作泛泛的或言不由衷的回答
参考答案与解析:
1.D【解析】题干说明了存在预设是指预先设定命题中的主体存在,并通过两个例子来说明。后面重点强调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其主体是“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物体”,物理学 家在表达和断定它的时候,没有预设这个主体的存在。A项:“所谓存在预设,即预先设定命题中的主体存在”即在存在预设中,预设主 体是存在的,“是否真的存在”与题干意思不一致且推不出,并且“取决于”这一关 系题干中也未表明,排除;B项:“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主体,科学家没有预设这个 主体是指在论证的时候没预设,不代表实际上一定没有这样的主体,偷换概念,排除;C项:题干中未提及牛顿第一定律是否适用于现实,属于无关项,排除;D项:牛顿第一定律的主体是“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物体”,题干中指出物理学家“没有预设”这一主体的存在,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论证中没有“存在预设”,当选。
2.C【解析】论点为:在用户手机里安装企业客户端,就能达到提高企业知名度的目的。C项是题干结论能够成立的必要条件。A项用户手机数量增长,B项手机客户端技术成熟,D项手机时效强、成本低都不是题干论证必须要有的假设。没有C项,即使A、B、D三项都成立,结论依然无法成立。
3.C【解析】除非这个关联词可翻译为否1→1的方式,题干最后一句话翻译为:-没法回答→含混不清或枯燥无味的话来应付,即:回答了→含混不清或枯燥无味。A项:记者采访时的提问如果具体、简洁明了是否能给采访对象带来回答的困难,原文当中完全没有提到过,属于无中生有的选项,排除;B项:可翻译为:没法回答→没有(含混不清或枯燥无味),否前→否后,与题干的翻译形式不一致,排除;C项:可翻译为:回答→含糊不清或枯燥无味,与题干翻译形式一致,当选。D项:说因为采访对象抓不住要点而做泛泛的或言不由衷的回答,原文说的是采用含混不清或枯燥无味不等同于泛泛或言不由衷,属于概念的偷换,并且这么回答的原因是什么题干也没有提到,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