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27 安徽公务员考试网
1.中国历代统治者对户口的管理都极为重视,他们将户口多寡作为国力盛衰与社会治乱的标志,建立了从中央至州、县、乡的完备户籍管理体系,但究其原因,是将户籍作为调派劳役、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以此维护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特权。这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烙印,纵使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那道印痕仍难以抹去。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A.户籍管理体系的文化背景
B.户籍制度存在的历史根源
C.中国古代户籍管理体系的构建方式
D.户籍制度对维护政治统治的深远影响
2.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利亚斯·卡内提的杰作《群众与权力》是一部分析不同族群特征的最具影响力的著作。该著作从不同角度剖析群众的形象,首先是按国别、地缘、族群来展开,并去分析每个国家特殊的文化背景,由于作者没有从经济层面展开分析,在国别分析中范围仅限于欧洲,因此,本文尝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从经济层面来谈谈欧洲族群特征研究对我国的启示
B.从文化层面来谈谈特殊文化背景对欧洲族群的影响
C.从文化层面来谈谈欧洲文化背景对日本族群的影响
D.从经济层面来谈谈中国和日本的族群特征及其启示
3.所谓声誉,实际上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过去在市场交易中的表现的评价。声誉良好的企业,意味着在与利益相关者交易的历史中,扮演着可以信赖的伙伴角色。个人或者组织选择自己的交易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那些有着良好信用记录的企业,将更多地获得利益相关方的青睐,而且彼此的交易更倾向于继续发展下去,而不是“一锤子买卖”。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往往取决于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B.是凭借自己或者他人的交易经验来进行判断的
C.需要考虑双方企业发展的切实需要
D.合作对象的知名度是其首要考虑的因素
参考答案与解析:
1.A【解析】通读文段,以“究其原因”为标志主要介绍了为什么会出现户籍制度并沿用至今。故较易排除C项。D项“维护政治统治”这一表述扩大了原文“维护……特权”,故可排除。对比A、B两项。“背景”与“根源”均可体现出因果关系,但文段尾句中重点提及“这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烙印”,且以“纵使”引导让步条件句,共同突出了“文化”的重要,而非“历史”。故可排除B项。
2.D【解析】本题为语句衔接题。最后一句为因果关系,原因是“作者没有从经济层面展开分析,在国别分析中范围仅限于欧洲”,结论后一定是要解决前文提出的问题,所以本文作者将要尝试经济层面的分析,而国别分析范围就应与欧洲不同,即非欧洲族群的特征分析。
3.B【解析】语句填空题,横线位于文段中间,重点关注其与前后文的联系。根据横线前的“交易的历史”以及横线后“良好信用记录”可知,此处只有B项“交易经验”符合个人或组织选择交易对象的标准,与前后文的衔接紧密。A项中的“地位和影响力”、D项中的“知名度”都与文段主题词——声誉有较大不同。“声誉”重在强调由信誉带来的名声名望,而非对他人的影响或是否被人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