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省公务员考试逻辑填空模块训练(9)

2016-06-07 安徽公务员考试网

  1.元代的方回,论诗颇有眼力,而对朱熹的诗却抬举过分,事出反常。这里除了有乡里私心的原因之外,很可能与方回“秽德彰闻,依托道学”的隐曲有关,文人既心存依附之念,势必________。再如,中国古代文论的作者,常常自己就兼作家身份,“文章得失寸心知”,发而为论,时有取长补短或________的隐衷。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进退维谷 才短思涩
  
  B.随波逐流 博采众长
  
  C.进退失据 扬长避短
  
  D.骑虎难下 避实就虚
  
  2.“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不久前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食品安全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来谋划,四个“最”________,一个“确保”________。这样的宣示与承诺,对农产品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回应了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关切,更彰显了党和政府勇于担当、为民纾困的坚强决心。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义正词严 振聋发聩
  
  B.铿锵有力 掷地有声
  
  C.抑扬顿挫 铿锵有力
  
  D.掷地有声 气壮山河
  
  3.“心理弹性”的动力可能来自大脑激素反应、基因以及行为方式的共同作用,以保证―种情绪上的________状态。它不仅帮助我们在人生变故、创伤面前不至于崩溃,也让我们在好的经验上不至于沉溺,比如享受美餐、赢得球赛、受到表扬,都不会持续太久,这可能因为人是天生的________动物,在愉快的经验中沉浸太久,会________识别新危险的能力。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项是:
  
  A.平衡 忧患 钝化
  
  B.应激 危险 弱化
  
  C.积极 健忘 异化
  
  D.稳定 懒散 退化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解析】第一空,题干是说方回本来评论诗文很有眼力,但是因为心存依附之心而对朱熹的诗文抬举过分,可见文人存了依附之心后就会让自己处在一个两难的境地:因为自己有心依附道学,就不能公正评论,但是不公正评论又不能做到让人信服。“进退失据”指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形容无处安身,符合这里文人无论怎么做都没有依据的语境。A项“进退维谷”指无论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处境艰难,文段并未至“困境”这一程度,故排除A项。B项“随波逐流”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文段并未提及别人都称赞朱熹,故“随波逐流”与文意不符,排除B项。D项“骑虎难下”比喻做一件事情,进行下去有困难,但情况又不允许中途停止,所以不得不硬着头皮继续做下去,文段中亦并无此意。故基本锁定正确答案为C。第二空,根据“或”可知空格处成语的意思应与“取长补短”形成近义并列。“扬长避短”指发扬优点或有利条件,回避缺点或不利条件。与“取长补短”语义相近,C项当选。A项“才短思涩”指见识短浅,思路迟钝;B项“博采众长”指广泛采纳众人的长处及各方面的优点;D项“避实就虚”原指避开敌人的主力,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或指谈论问题回避要害。A、B、D三项都与“取长补短”存在语义上的很大差异,所以不选,验证C项正确。
  
  2.B【解析】文段以“四个‘最’,一个‘确保’”的并列格式,体现出这一宣示与承诺的有力。B项“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无论从词义上还是从语法构成上,都能体现出并列语态及这一承诺的坚定。A项“义正词严”意为言辞严厉,义理正大;“振聋发聩”意为使聋子都受到振动和醒悟,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两词均不适合修饰“承诺”。C项“抑扬顿挫”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多搭配语调、声调。D项“气壮山河”形容气概豪迈,可以压倒山河,多搭配气势、气概等。
  
  3.A【解析】文段为总-分结构,首先提出“心理弹性”这一话题,接着从“面对变故、创伤”等消极面和“好的经验…”等积极的面来论述。第一空,填入的词应该体现“心理弹性”从下文所述两个不同方面寻求立足点,故填入“平衡”较准确。“应激”和“积极”分别是从单角度来讨论,排除BC。第二空,破折号后是对前一句话的解释说明,即“好的经验……不会持续太久”体现了处于良好状态下的“忧患”意识。“懒散”在这里并未体现,排除D。第三空,代入验证,“钝化能力”固定搭配,符合题意
  

分享到

切换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