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3 安徽公务员考试网
1.发展经济并没有错,有效利用文化资源带动当地社会发展也是很好的尝试。但倘若不论真伪,抑或不顾文化自身的形态,________、强行落地,旅游未必能够发展起来,反而可能________。它所反映出来的,恰恰是对文化缺乏认识,对建设缺乏创新的“啃古”心态。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牵强附会 劳民伤财
B.曲意逢迎 适得其反
C.偷梁换柱 进退维谷
D.附庸风雅 无所适从
2.元代的方回,论诗颇有眼力,而对朱熹的诗却抬举过分,事出反常。这里除了有乡里私心的原因之外,很可能与方“秽德彰闻,依托道学”的隐曲有关,文人既心存依附之念,势必________。再如,中国古代文论的作者,常常自己就兼作家身份,“文章得失寸心知”,发而为论,时有取长补短或________的隐衷。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进退维谷 才短思涩
B.随波逐流 博采众长
C.进退失据 扬长避短
D.骑虎难下 避实就虚
3.早在几千年前,人类已开始利用酵母来制作发酵产品。最早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是酵母泥,它的发酵速度快,但________和使用不便,产品的商业化受到了一定的________。从销售酵母泥算起,酵母制造工业已有200余年的历史了。酵母现已成为世界上研究最多的微生物之一,是当今生物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__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保存 影响 支柱
B.运输 限制 热点
C.销售 阻碍 关键
D.制作 干扰 难点
参考答案与解析:
1.A【解析】文段主要说明的是以文化资源带动地区经济发展。B项“曲意逢迎”意为违心地迎合别人;D项“附庸风雅”指缺乏文化素养的人为抬高身价而结交文化名流,参加文化活动。此二者多指个人行为、表面功夫,与经济发展活动不符,排除B、D两项。第二空,旅游未必发展起来,反而可能造成不良影响,“劳民伤财”恰恰是这种不良影响的具体表现,且与以文化资源强行发展旅游一事对应准确。而“进退维谷”所指的处境艰难、进退两难的含义,与句意不符合,排除C项。
2.C【解析】第一空,题干是说方回本来评论诗文很有眼力,但是因为心存依附之心而对朱熹的诗文抬举过分,可见文人存了依附之心后就会让自己处在一个两难的境地:因为自己有心依附道学,就不能公正评论,但是不公正评论又不能做到让人信服。“进退失据”指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形容无处安身,符合这里文人无论怎么做都没有依据的语境。A项“进退维谷”指无论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处境艰难,文段并未至“困境”这一程度,故排除A项。B项“随波逐流”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文段并未提及别人都称赞朱熹,故“随波逐流”与文意不符,排除B项。D项“骑虎难下”比喻做一件事情,进行下去有困难,但情况又不允许中途停止,所以不得不硬着头皮继续做下去,文段中亦并无此意。故基本锁定正确答案为C。第二空,根据“或”可知空格处成语的意思应与“取长补短”形成近义并列。“扬长避短”指发扬优点或有利条件,回避缺点或不利条件。与“取长补短”语义相近,C项当选。A项“才短思涩”指见识短浅,思路迟钝;B项“博采众长”指广泛采纳众人的长处及各方面的优点;D项“避实就虚”原指避开敌人的主力,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或指谈论问题回避要害。A、B、D三项都与“取长补短”存在语义上的很大差异,所以不选,验证C项正确。
3.B【解析】本题可从第三空入手,由前文“研究最多”可知此处填“热点”最为恰当。“支柱、关键、难点”都无从推知。第二空,由于酵母泥的“不便”所以其商业化受限,且“受到限制”为固定搭配,C项的“阻碍”一般是主语发出的动作,不用作被动。A项的“影响”、D项的“干扰”语义不准确。第一空,将“运输”代入亦可与“使用”构成顺承并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