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家公务员面试技巧:巧妙运用人际合作主动性

2015-06-17 安徽公务员考试网

  对于考生而言,人际关系题被称之为“送分题”。题型简单、题目简短、所设矛盾一目了然。因此在结构化面试中,每每见到人际关系题“你的同事对你有意见,不配合你的工作”、“新到一个单位,领导脾气暴躁”等等,考生便会雀跃欢喜,心中呐喊“so easy”。在面试考场上看到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题型,所有考生都有话说。但是往往面试题型当中的“人际交往”和生活当中的“人际交往”有所不同。因此想要胜人一筹,赢得考官的欢心,必须抓住考题的考点。下面安徽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ahgkw.org/)就来剖析公务员面试考点之一“人际合作的主动性”。
  主动性是指个体按照自己规定或设置的目标行动,而不依赖外力推动的行为品质,即不用别人告诉个体就能自觉、自主、出色地完成工作的特性。人际合作的主动性在考题当中通常会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工作主动性:能够了解及把握机会,在面对障碍与困难时也不轻易放弃,并且能够以高要求高表现高规格来要求自己。其二是人际交往中体现主动性:能够主动与人交流,主动发表意见,主动与人合作、帮助他人,主动化解矛盾、消除隔阂、消除误会等。通常,命题者为了了解考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是否具有主动性,会设置工作以及人际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情景。
  第一种是工作中的主动性,领导要交给你一项在你现有基础上不能完成的任务。比如“单位小王要休产假,领导要把小王的工作交给你,但是,你自己的工作已经很多、负担很重,更不用说帮小王完成工作,请问你会怎么解决?”就这道例题而言,题面已经很明显地告诉考生“你无法完成领导交给你的任务,请问你会怎么办”。这也就是潜在的陷阱,诱导我们在回答该问题时立刻主动向领导汇报、请求支援。而这恰恰是考官最不愿意听到的答案。试想一下,在实际工作中,领导交予你一项任务,而这样的一个决策领导也是经过慎重的考虑才交付与你的。他能够交给你,必然你就是那个最合适的人选。而你在临危受命之时,瞻前顾后,只因一点阻碍与困难,便推脱,一点都没有体现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下属,势必会让领导不满意。因此,我们在回答这道题目时,一定要明白“尽管困难重重,尽管看似不可能,我们一定要竭力尝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去完成领导交给你看似不可能的任务”。那么很多考生心里就有了一个疑问,“如果我们无法完成这份工作,而去逞能,之后又并没有完成,这不是适得其反了么?”其实这一点是走入了一个误区。在思考题目时。我们要把实际工作和题目假设的情景进行有机结合但却不能完全等同,也就是“应然”和“实然”之间的区别,而所谓的无法完成即使考虑的要素又是“实然”中的要素。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一名秘书,主持了一个领导会议,但是在开会之前你发现会议室钥匙突然不见了,你会怎么办?这样的题目看似难度很低,很多人都能瞬间想出很多办法,但是仍然有很多考生还是栽在这类题目里,原因就是大家陷入了“实然”的误区,想出了一种方法后又拿另一种方法来弥补前一种方式的失败,然后你会发现,没有一种方法是能够真正完成工作的,都可以被否定,那就陷入了一个逻辑陷阱。其实这类题目就是想考察一种思想,“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对困难不退缩能够主动想出很多办法征服它,这才是考官和命题人想要看到的。
  第二种是人际交往中的主动性,这一点很多同学其实都可以理解,但是却无法在题目中得到完整的体现。比如这样一道题,“同事总在领导面前说三道四,说你的不是,请问你会怎么办?”很多考生一看到这种题目就瞬间代入角色,开始批评那位同事的做法,稍微好一点的想起反思一下自己的问题,但是这个时候不妨发挥一下“主动性”。无论从“应然”还是“实然”都能说得通,首先大家都是正常人,拥有完整的价值观,如果你想直接改变别人的想法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可以换个思路。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同事说我的不是起码说明我有不是的地方,那么如果我修正了自己身上的不是,是不是同事就不会说三道四了呢?这当然还不够,当我们改正了自己的不是之后,是不是也要思考一下,除了自己身上的问题之外是不是存在误会呢?大家都看过国产电视剧,经常是因为一个误会没有及时解释清楚才有了下面几十集的悲欢离合,那么正向推理一下不难发现,主动解决误会是控制问题蔓延的好方法,所以我们既要主动反思又要主动沟通,二者缺一不可。
  总之,主动性这个点其实很好理解,但是在面临一些较为隐蔽的题型时很多考生会被迷惑。教育专家认为,只要掌握了上文中提到的两种方法,就能真正把理论知识化为答题过程中的语言表述。

分享到

切换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