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30 安徽公务员考试网
革命免不了使用暴力,免不了造成社会一定的破坏和震荡,这是 的客观事实。有人据此否定革命,认为革命的代价太大,不如采取和平渐进的改良方式为好,这种观点貌似有理,但它脱离具体情况抽象地议论改良和革命孰优孰劣,实则毫无意义。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可否认
B.毋庸讳言
C.不言面喻
D.无可争辩
王国维读书治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对一个问题,总是先 地收集资料,然后 地予以分析,最后进行综合性的总结,从而达到对这一问题深刻的认识。
A.谨慎 抽丝剥茧
B.全面 独出心裁
C.广泛 条分缕析
D.仔细 分门别类
要最大程度地 网络谣言,一方面要依赖法制力量,另一方面也需要网民尤其是所谓“网络大V” 高度理性和负责的精神。
依次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消除,秉持
B.去除,把持
C.根除,维持
D.消除,操持
在下文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 ,告之以祸难而观其 ,醉之以酒而观其 ,临之以利而观其 ,期之以事而观其 。
A.穷,勇,性,廉,信,识
B.穷,识,勇,性,廉,信
C.穷,勇,信,性,识,廉
D.穷,性,识,勇,信,廉
A.挥之不去 一脉相承
B.纠缠不清 如出一辙
C.阴魂不散 一以贯之
D.排解不掉 一体相连
【答案与解析】
1.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成语辨析。
题目要填入成语修饰“客观事实”,B项“毋庸讳言”指用不着隐讳,可以直说的。材料中说的是“免不了”,那么肯定得直截了当的说、坦率的说,因此B项符合语境。A项不可否认不恰当,事实并非不可否认。C项不言而喻形容道理很明显。D项无可争辩表明确信无疑,这两个词也与客观事实不搭配。
故正确答案为B。
2.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实词和成语的混搭填空。
根据文段语境,第一个空格用来修饰“收集资料”,一般用“全面”或者“广泛”搭配,因此排除A、D两项。
接下来解释一下各成语含义:“抽丝剥茧”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独出心裁”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泛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条分缕析”形容分析得有条理,很细致;“分门别类”指把一些事物按照特性和特征分别归入各种门类。根据文段中“综合性的总结”可知,前文的分析应该是有条理的、细致的,而不是与众不同的,因此第二个空格应该填“条分缕析”。
故正确答案为C。
3.答案:
解析: 本题从第二空入手,“把持”与“精神”、“操持”与"理性“均不搭配,排除B、D;再看第一空,”根除“比”消除“程度更重,侧重彻底消除,而网络谣言只能是最大程度“消除”,很难“根除”。所以本题选A项。
4.答案: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为实词填空题。
材料出自诸葛亮《识人》一文,说的是诸葛亮的识人“七观”。
第一句是说向对方提出大是大非的问题,从而看出他的志向、志趣有何特点。是通过“问之以是非”来“观其志”,此后六句都是同一格式。
突破口在第二个空。第三句,通过“咨之以计谋”来“观其 ”。“咨之以计谋”是说向对方提出方方面面的问题,让他思考相应的计策。由此可知考察的是对方的谋略是否甚远,见识是否独特。所以第三个空应为“识”。“勇”是勇气,“性”是性情。都不符合第三句的语境。所以B对。用排除法可知A、C、D都不对,故正确答案为B。
其他几句话的解释如下:
“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是指用无懈可击的言辞把他逼到理屈词穷的地步,让他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嘴之力,看其反应能力。
“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是指通过棘手的事情来考察对方的勇气。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通过一起饮酒来观察对方酒后的言论及性情。
“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是给予机会,甚至是把重要岗位交付予某人,然后考察他是否清正廉明。
“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即指与对方商定某事,看他能否说到做到,是否讲信用。
5.答案:
解析:
第一空“阴魂不散”比喻坏人、坏事虽已清除,但不良影响还在起作用,不符合语境;“纠缠不清”形容纷乱,理不出头绪,或有意找麻烦的意思,文段也没有表达出这层意思,故排除B、C项。第二空根据语境“过去...今天...”说明二者之间有一种继承的关系,所以用“一脉相承”更符合语境。因此,本题正确答案选A项。